于谦主演的电影《老师·好》3月22日上映后好评率达87%,每个人似乎都从于谦扮演的苗老师身上找到青春的记忆,明白原来那个管你最严的老师,爱你最深。导演张栾说:“拍摄《老师·好》的初衷,就是见到很多失败的师生关系情景,所以想谈谈记忆中的老师形象。”的确,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教育环境下,对学生的要求普遍失之于宽,其实这样很不利于学生学业的进步,特别是人格的完善。如何厘清边界让教育惩戒合理落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问题。当前在教育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教师不敢严管。《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都禁止教师体罚、变相体罚学生,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成为师德的一条红线、高压线。教育法规允许教师“批评教育”学生,但是都没有明确提出可以“惩戒”学生。导致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畏首畏尾、缩手缩脚,甚至无所适从。2013年,四川一位老师被调皮的学生惹怒后,打了学生四五个耳光,随后家长找上门索赔十万,打人的老师连续向学生家属道歉12次仍未被学生家属原谅,只得承担该学生医疗费和各项赔偿1.3万余元,并调离该学生所在班级。
2.家长不许多管。家长对孩子过分娇生惯养,据不完全统计,大部份家长不允许老师对孩子进行惩戒教育,反对老师过分管理学生。教师因管学生而引发家校矛盾的事件时有发生。教师对学生违纪或者完不成作业等情况的进行批评、口头训诫,就有学生想不开离家出走,有的甚至发生跳楼惨剧。一旦出现离家出走、跳楼等现象,家长们不依不饶,老师、学校就会吃不了兜着走,涉事老师不仅赔礼、道歉,花钱买太平,被开除的也有多人。
3.学生不愿被管。现在“赏识教育”大旗高高飘扬,激励、表扬成了教育的主旋律,对于违反纪律、侵害同学权利、破坏课堂教学秩序的学生,则不提倡惩戒,更禁止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们知道教师也奈何不了他们,头上缺少紧箍咒,没有约束,更是无法无天。
4.有关部门“简单”管。齐齐哈尔一初中生课间在走廊里大声喧哗,值班的张副校长维持秩序,这位同学置若罔闻,冲撞校长爆粗口,张副校长 本着“我就是老师不当了,我也不惯着你!”导致冲突。事情被曝光后当地纪委介入调查,责令教育局严肃处理。张副校长党内严重警告,撤职调离;该校校长党内警告;教育局分管副局长诫勉谈话。为了迎合媒体、家长,在没有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如此“简单”处理,让教师心寒。
斯宾塞说“自然惩罚,让孩子承担行为后果”,越来越多的专家、家长开始呼唤惩戒教育。
1.给教师以管的权力。中国教育的悲哀就在于我们没有办法惩罚犯错的孩子。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韩国都明确并给予教师敢管的权力,规定了对熊孩子的惩罚措施。青岛市政府发布地方性规章《青岛市中小学校管理办法》中提到“中小学校对影响教育教学秩序的学生,应当进行批评教育或者适当惩戒,首次提出“惩戒”的概念。
2.让教师知道怎么管。首先国家和地方教育部门要出台学生违规违法处理的细则,要针对十分具体的校园违规违纪行为做出处理规定,即具体违规情节应受到怎样的惩罚?谁来执行惩罚?其次明确哪些处罚可以由教师直接进行,怎么处罚?哪些处罚可由学校德育处牵头成立“惩戒组”,由学校领导、家长、学生代表共同调查讨论决定受什么处罚,怎么处罚?
3.使家长放心让教师管。家长反对惩戒教育,往往是把体罚等同起来。教育惩戒作为教育手段,同赏识教育结合起来,可以弥补各自的不足,同时还能表达奖惩分明的价值导向,让学生明是非、识对错。为消除家长对于教师惩戒“有没有滥用?”“会不会过度?”的担心,在惩戒教育操作中一定要界定惩戒的边界,让家长支持“适当”的惩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