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5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发布公告,确定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名单,全国共108人获此殊荣。365体育官方app_0755 36553288_365体育论坛网址会员、江苏宜兴籍陶艺名家华健先生入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获此殊荣,是每一位紫砂从艺者的毕生追求,然而,华健却很淡然,对他来说,这只是一个新的起点。
机缘巧合 坚持本心只为做好一把壶
华健走上紫砂艺术这条道路颇有一点无心插柳的意味。1981年,学校毕业准备工作的他,因信息误差,以为招聘的是原料总厂,考试时便没特别注重,考试后发现名字被摆在了青瓷厂门口,但成绩却并不理想,就这样错过了青瓷厂的招工机会,再之后,便进入了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
随着改革开放,紫砂行业情况好转,时任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厂长的高海庚对紫砂全手工制作与传承十分重视,厂里也一直实行着父母传子女、师傅带徒弟的传承模式,老师言传身教,学生耳濡目染,代代相传、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也正是在这样一个好的紫砂环境和学习氛围下,华健才有机会遇到了他的恩师顾绍培大师。
“我们这一批进来了大约四十个人,由顾绍培、吕尧臣两位师父分别教导,我到了顾绍培老师班里。”华健说,“我家当时在紫砂厂没什么熟人,被师傅看中,一是因为肯吃苦,还有就是顾大师看我毛笔字还可以,有这方面的天赋。能吃苦,有悟性,遇到机遇才能成功!”
上午七点,跟师傅一起到工作室,晚上七点以后才会离开。用他自己的话便是,一天不在泥凳前坐满12个小时,心里不踏实。这句话放在现在,颇像成名之后的感叹,但放在当时那个年代的紫砂大环境下,你就能明白,这是一句由衷地热爱。在80年代,谁被分配到紫砂厂,甚至会回家偷偷抹眼泪,因为当时做紫砂壶并不被很多当地人看好,是一门远不如现在光鲜且非常苦的行当。
夏天的工作室,热得如蒸笼,冬天的泥坯,则像一块紧握在手中的冰。身体上的困难其实可以克服,但如果遇上生产任务艰巨,需要短时间内完成相当大数量的紫砂壶,完成不了面临“开除”风险时,那就是身体和心理双承压。
他不是没有机会离开,因为厂内调动,华健被调任到了后勤,这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地方,清闲、没有很强的工作压力、被领导侧目……他跟许多人一样,暂别了工作室,这一别却让华健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内心和热爱。“没有了泥凳的声音,心里面一下子就空落落的了。”华健笑道,“那个时候我就觉得,还是师傅那里更适合我,虽然很严苛,哪怕上个厕所久了都会被师傅催促要抓紧时间做壶,但屋子里面都是工具的声音,就让人一下子踏实了。”
半年后,华健成了第一个主动要求回到紫砂厂工作室做壶的人,即使领导曾善意提醒,回去就没办法再回来了,他还是选择了做壶,只为做好那把壶。
探索创新 打开通往艺术殿堂的大门
这一路走来,华健身上有着老一辈做壶人基本功扎实,耐得住寂寞的特点,同时,有着高等学府进修的经历,他逐渐有了各种各样的想法,为了实现自己的想法,不断去观察学习,不断进步。
1987年,中央工艺美院的到来,为华健打开了一扇通往艺术殿堂的大门。“那个时候,中央工艺美院的人来到了紫砂厂,给我们做了半年的培训,让我一下子对艺术和造型这一块明白了很多,再加上与很多艺术家沟通交流,忽然就发现原来紫砂壶还可以这样那样……”华健说。
思想的碰撞、时间的积淀、孜孜不倦地创作。2004年,时来。那一年,华健升为了工艺师。“当时,做出了几件作品,一个是《华灯初放》、一个是《莲莲登高》、一个是《大彬六方》,三只作品做出来,就忽然一下发现是个转折。作品不断去获奖,大家评价比较高,行业内对我有了一个全新认识。”华健说,“到2007年,我是第一批全手工实操考试的高工。当时做的大彬六方,两天全部做到位,最后我的这件作品以第一名通过考核。”
但这些,对于华健而言,还远远不够,他还想要创作出可以流传下去的经典。
“传统的东西要多看、多临摹,越是经典的就越值得回味,要不断返回去看它,不断去重温经典,不断会有新发现。以前都是鸣远四方、觚棱、传炉,这些传统器型都要吃透,做出来之后,在这个基础上再开始创新。”华健谈到自己的创作理念时说,“紫砂是中国传统文化,它的创新是在不破坏法度森严的前提下进行创新,是一种传承和变化,而不是一味地推倒重来。我们作为现在的手艺人,不断地积累,一点一点地去尝试,这些积累下来的东西,都是创新和进步。”
也正是他徐徐图之的性格,让他的每一件作品都经得起推敲,从线与面的变化,赋予紫砂壶另一种可能,遵循茶壶泡茶的本质,华健用几十年的时间,将从师傅那得到的知识,逐步演变成了自己的风格和语言。
好为人师 树立新传承培养后来人
2022年8月5日、6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华健为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陶瓷艺术设计高职高专创新型教育人才培养》作题为《紫砂方器制作工艺与赏析》的专业讲座和操作演示。
而今,华健自己也做了师傅,已经有了80多个徒弟。现在华健的工作室中,地方虽然不大,但泥凳排放俨然有序,排排相邻,空间布置会一下将你带回几十年前的紫砂厂,那个华健曾经学习和成长的地方。时间就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它会不经意间在脑海深处刻绘下曾经的种种。华健已经走过了那段与师傅顾绍培一起学习的岁月,师傅与徒弟之间依靠口手相传做壶的经历,现在延续到了华健与自己的徒弟身上,这一切,从泥凳的排放开始……
严格是华健从师傅顾绍培那里烙下的印记,也同样被他带到了现在的授徒之中。徒弟们专心做壶,工作室内只有工具声,没有任何闲聊。“我现在跟我夫人,都会在工作室做壶,因为人在现场,所以徒弟们大多比较听话,但有时候要出去,没办法时时刻刻都在工作室,正好工作室有个摄像头,有时我夫人就会通过摄像头看,工作室里面谁又调皮了,然后直接打电话让他赶紧做壶……”华健笑道,“徒弟们年纪都还小,喜欢动,就只能多盯着一点。”
跟随华健学艺近二十载的徒弟周莉最能体会师傅对徒弟的好,从刚踏上社会的懵懂青年到如今高级工艺美术师,都依赖师傅的悉心指导和打磨。
在紫砂这个行业,几百年师傅手把手带徒弟的传承没变,但它却也在不断进步的思想中,大开方便之门,不再敝帚自珍不予外人。
在公益慈善方面,华健和其夫人吴奇敏老师也积极参与由厂里和社区组织的一日捐、抗疫救灾、公益讲座等活动,关爱弱势群体,传递紫砂行业正能量,展现出一名紫砂陶艺人基本的道德素养和职业操守。这些年他们夫妇二人还一起成立了特色小镇紫砂技艺提升班,投身紫砂公益事业。“我们不仅仅是自己开个班讲讲知识这么简单,你看场地、学员们上课的泥凳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去弄来的,然后做宣传告诉大家我们这里开紫砂技艺提升班了,现场实操手把手教授紫砂壶的知识。我们也很担心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有限,没办法让学员们得到更多元和全面地指导,为此我和我夫人经常要跑到各个大师那里,跟他们商量沟通时间,请他们到我们班上进行现场讲座。”华健说,“几期做下来还挺累的,耗时间耗精力,但我们从紫砂中得到了许多,总要去做点什么,给它留下点什么,哪怕是一个小火种也是好的。”
打破藩篱,将自己一身所学,义务教授给那些肯吃苦钻研却苦于没有师门的年轻紫砂艺人们……这番颠覆传统的操作,实在功德无量,若是比肩先贤,亦是士大夫梦寐以求的“立德”、“立功”和“立言”的三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