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最是难忘旧历年
        2019-07-04 16:43:00
        来源:365体育官方app_0755 36553288_365体育论坛网址南通市委
        【字号:  】【打印【纠错】

          最是难忘旧历年。过年的概念,从我幼时记忆起,就不仅仅是除夕和大年初一这两天,而是腊月与正月的前前后后数十日。

          冬至,距离春节还有一段时日呢,不过父亲总是在这一天亲自酿酒,满满的一小缸。随着酒味儿的一天天浓郁,我们仿佛看到年节如同仙人一般向我们走来。更让我们欢喜的是,冬至这一天必须吃汤圆,儿时的乡下叫“团圆”,有两种规格,一是下汤水里的,一是隔水蒸的。我家冬至的汤圆是下汤水里的,有馅儿,甜的是豆沙,咸的是荠菜,还有香香的,那是粉碎了的桃酥或麻糕。这天的汤圆照例由母亲搓制,我们兄弟姐妹也可以学着做一些,并做上各自记号,吃的时候就能够寻找自己的作品,往往是张冠李戴,但都觉得有成就感和格外可口。冬至应该属于过年的预热,前一天要祭祖,当日吃汤圆,这与一个多月后的除夕及正月初一的习俗大同小异。记得刚刚读小学的我,忽然发现了这个“秘密”,便兴奋地告诉父亲冬至称作“小年”的缘由,父亲听了,笑着夸我聪明。这个成就感,骄傲了我整个童年!

          腊八,可以说是过年的真正起始,以后就一步步走进年的氛围了。这天,家家户户要吃腊八粥,这与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有关,传说此日是他悟道成佛的中国时间,“腊八”就成了佛教的盛大节日,寺庙举行佛会,隆重诵经,并效仿佛祖成道前牧女献糜的故事,将此前化斋的米、栗、枣、果仁等煮成“腊八粥”供佛,并赠与门徒及善男信女,故腊八粥又叫“佛粥”,后来民间相沿成俗。南宋诗人陆游“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的句子,将村民们互相馈食腊八粥的情景呈现眼前,倍觉乡风淳朴!在我印象里,我家的腊八粥一直是母亲精心烹饪的,她亲手挑选八种食品,前天晚上就一一淘洗干净,然后加水浸泡,当日清早焚香祈祷后,才文火熬制。待腊八粥的香甜丝丝飘来时,我们就一边嗅吸着鼻翼一边穿衣戴帽,虽然还没开始吃腊八粥,却仿佛喝了前几天父亲给品尝的来浆酒,醉到心头!

          祭灶,时在腊月二十四和除夕的黄昏之后。也许是“民以食为天”的缘故吧,我儿时的乡下,特别重视这一习俗,每家每户都在土灶灶台的侧面设灶君神龛,龛里供着灶君神像或“东厨司命”字符的神位,两边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求灶君庇佑。传说灶君这一天要至天庭述职,向玉皇汇报这户人家的善行恶为,除夕再回到神龛执政,如此年年轮回,故而便有了“送灶”和“迎灶”的礼仪。我家这两项仪式照例由父亲主持,祭灶时不设桌子供奉祭品,直接在锅盖上进行,倒很有灶君特色。供品也有别于其他神祭,用的是米、麦子、面粉、黄豆等,都是生的。我不解,父亲说是灶君知晓百姓甘苦,他自己煮。也不供酒,只用茶水,看来灶君很是清廉哩。还要剪几段稻草,那是喂给灶君坐骑吃的。送灶、迎灶的礼仪大致相仿,只是送灶时多一份麦芽糖或饴糖,意思是让灶君汇报时要甜言蜜语。祭灶用的茶水谓之“神茶”,据说喝了会聪慧倍增,父亲每每祭灶完毕后便让我们几个小孩各喝一口,倒也乐哉乐哉。

          除夕,当然是璀璨而幸福的日子。不必说家家户户披红挂绿、张灯结彩,也不必说老老小小鞭炮齐鸣、烟火闪烁;不必说贫瘠岁月里丰盛的佳肴,也不必说苦涩年代中香甜的糖果;单是那压在枕头下(压着睡,谐音“压岁” )又忍不住时时打开来数一数的红包,就让儿时的我难以忘怀、沉浸不已。儿时的除夕,还有一项老规矩:供家圣(供圣子)。就是把先祖们的遗像请出来,按辈分摆放在中堂神像下首,供上糖果糕点,一直到正月十八落灯收起。父亲在世时曾告诉我,原先这项仪式是在“家庙”(祠堂)举行的,后来家庙废止了,就由家族的长房安排。有意思的是,其他祭祖仪式的供品,孩童们是不作兴碰的,更不许吃,供家圣的糖果糕点,过了除夕可以拿可以吃,没有忌讳。还有人说,这是“圣果圣糕”,吃了更聪慧呢。

          大年初一,最考究的是早上的“团圆饭”,规矩与氛围,较之冬至要严格、严肃得多。记忆中,我家必须在父亲除夕“迎灶”礼仪前由母亲亲手制作,小孩子不许在旁吵闹,更不得插手其中。隔水蒸好后,先四个一组组合好,含“事事如意”之寓,再将上好的大米里参合一些称之“红豆”的赤豆,一并淘净。初一早上生火做饭时将准备好的汤圆复蒸一遍。这样,盛在红花小碗里的红豆饭上面是汤圆四组合,这才是正宗的团圆饭。年初一考究的还有“福菜”,我称之“十素烩”,是母亲继承了老葛家春节饮食文化的传统精髓而研创的看家菜。母亲选用青菜、荠菜、香菇、木耳、粉丝、豆腐、茶干、百叶、金针、笋尖等十种“素”菜,除夕之夜在做好“团圆”后,又将十种素菜一一做好了半成品,初一大早再杂而烩之,不仅别有风味,而且含有“聚财”、“头富”、“兴旺”、“拔尖”以及“十全十美”等寓意。母亲说,这个菜只在过年时做一回,其他时段做了,口味就不正宗了。有一年,钟爱十素烩的小女亦凡在阳春三月硬要奶奶再做一次呗,果然感觉相去甚远。

          大年初一以后,便是请年酒、走亲戚,赏花灯,一直热闹到元宵节,甚至到二月二“女儿节”,浓浓的年味才会慢慢散去。但,家乡旧年的年味啊,就如同我当年燃放的烟火,虽渐渐飘远,却永远辉煌在心间!

        作者:葛德均  编辑: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