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省委、省政府统筹全省发展力度的加大,促进苏中苏北加快发展政策的有效实施,以及苏中苏北地区对旅游基础、项目等建设的重视,扬州的“双东”街区、淮安的河下古镇、宿迁的项王故里、连云港的花果山景区、泰州溱湖、兴化垛田等一大批各具鲜明特色的景区景点相继建成,为苏中苏北旅游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不过,和苏中苏北地区旅游景点建设已上了一个新台阶相比,全省旅游依然呈现出苏南强,苏中苏北弱的局面,旅游业一时还难以成为当地经济发展重要产业。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是认识不足。旅游是“绿色产业”,它的发展远景和潜能远远没有被认识到位,特别是在苏中苏北这样经济社会欠发达的地区,仍然被“GDP”、“工业园区”、“城市建设”和以引进污染较大的传统制造业为主的“招商引资”等见效快、出形象的工作所淹没,至多作为改善城市面貌的一项工作来抓,没有将其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高起点统一谋划苏中苏北旅游发展。
二是重“硬”轻“软”。旅游是一项系统工程。可是长期以来,苏中苏北在发展旅游上仍停顿在景区景点开发、基础设施建设、节庆活动策划等层面上,而忽视了景区的内涵建设,交通指南、导游服务、景观解读、应急体系建设、规范管理、餐饮服务、等软件不能满足游客,特别是今后将成为到苏中苏北来旅游的主要形式:自驾游、自由行的散客需求,导致许多游客发出“不去遗憾,去了更遗憾”的慨叹。
三是各自为阵。苏中苏北七市之间至今没有密切合作的网络,在旅游产品的开发、精品线路的设计,都缺少统一规划的引领,造成旅游产品雷同、路线单调等现象突出,深厚的历史、文化因素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缺乏突出自身品位和特色的拳头产品,无法形成优势互补的强大区域集团,使苏中、苏北旅游始终难以摘掉 “体量小”、“线路散”、“影响弱”三顶帽子。
旅游是全省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培育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也是苏中苏北蓄势待发的优势之一。让后发优势变成发展优势,要靠形成整体的苏中苏北旅游业来带动。加快苏中苏北发展,需要省有关部门整合苏中苏北七市的旅游资源,努力推进旅游业一体化。同时,从目前国家休假制度来看,“三天假期”成为主基调,“短假去哪里”?苏南景点已人满为患,一体化的苏中苏北旅游景区,会成为人们“短假游”的理想目的地,达到满足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促进苏中苏北经济发展双赢,使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落到实处。
为此建议:
一、提高认识。应由省旅游局牵头,开展进一步发展苏中苏北旅游的“顶层设计”,把苏中苏北旅游发展作为苏中苏北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在优惠政策、资金投入、项目扶持、基础设施、人才培养等方面制定出台一揽子扶持计划,促使苏中苏北旅游形成合力。
对苏中苏北4A级以上的景区,应享受省级工业开发区同等待遇。
应积极引导省内旅游向“苏南人游苏北,苏北人游苏南”的新格局转变,既实现省内旅游资源共享,又提振苏北经济发展。
二、抱团发展。苏中苏北旅游景点分散、体量小、影响弱,需要我们拿出山东举全省之力打造“台儿庄景区”那样的魄力和勇气,整合苏中苏北旅游资源,站在全省的高度,对苏中苏北区域旅游整体形象进行合理、科学的定位,精心设计旅游精品线路,借助各种现代传媒,重点塑造区域旅游的整体形象,形成优质品牌,给消费者清晰、明确、生动的区域旅游定位。苏中苏北旅游要“一盘棋”,避免各市旅游节庆活动“自导自演、自娱自乐”现象的发生。
建立苏中苏北一体化的旅游信息发布体系,将各城市的道路、交通、景点、住宿、餐饮等情况纳入信息系统中,提供友好界面,支持多种功能的操作,让苏中苏北的旅游业抱团发展。
三、改善软件。省旅游局应加大对苏中苏北旅游指导力度,应围绕3天短假新特点和自驾游、自由行的游客新需求,着力加强当地特色餐饮、文化消费、交通指南、导游服务等软件的提升,实现区域内的无障碍旅游和无缝隙服务,以增加苏中苏北旅游吸引力,并满足人们短假出行需求。
四、率先一体。苏中苏北七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省旅游局可在借鉴长江三峡、环太湖、环渤海等地区旅游合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打破地域限制、突破体制障碍,在“率先一体化”上大做文章。建议由省旅游局牵头,成立苏中苏北旅游联合会、组建苏中苏北旅游发展总公司、实施苏中苏北旅游联席会议制度等,联合编制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联手强化合作营销、联手推出主题线路、联手打造旅游交易会、联手推出服务承诺、联手统一旅游交通标识,实现要素配置、旅游信息、旅游交通、市场营销、行业管理的一体化。
建议在全省实行旅游年票“一卡通工程”,并在苏中苏北率先实施,实现区域旅游资源互补与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