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省国有剧团改制的完成,改制后的国有剧团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有:
一、发展不平衡。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受演出市场的影响,各个剧团发展呈现出严重的不平衡状况。有的剧团发展势头很好,如苏州滑稽剧团常年坚持外出演出8至10个月,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在戏曲界不景气的情况下,取得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又如江苏省昆剧院在国内外影响不断扩大,在扩大观众群体的基础上同样取得了良好效益。以歌舞类为主的剧团由于有各类晚会、节庆活动支撑,一度也发展不错,但目前受多方面影响,遇到一些困难。而一些地方戏曲剧团由于观众群体在缩小,生存遇到很大问题。
二、新组建的大型演艺集团面临磨合中的多种困难。
将几个剧团组建成一个集团之后,虽然所属各剧团的主要演员仍然保持了他们的专业,但那些并不重要的演职人员如群舞演员、戏曲中的龙套演员等可以互相借用,似乎大大提高了人均效率。但在演艺行业中,这些群众演员是最低廉的人力资源,从这里入手并不能真正解决降低人力成本的问题。又由于集团内某个剧团在能够获得较好的赢利时必须将它的利润分配给集团内其它剧团,导致该剧团的创收积极性受到打击。而一旦某个所属剧团遭遇失败时,却可能会殃及全体。现有的集团式的管理运营模式不仅没有提高各个剧团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相反却更有可能加大了它们的市场运作成本。同时,各地的演艺集团一般是由各不同剧种的剧团组成的,在集团权力逐渐扩张的同时,各剧种能否继续保持对长期形成的观众群的吸引力,尤其是能否继续保持艺术风格与特色令人忧虑。一些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存剧种已处在濒危境地,对它们而言,生存与保护已经成为主要问题。
三、资金困难。
剧团改制后,由财政拨款养人变为养事,总额不变并逐年增加,但是由于基数较低,原来就只能保工资,改制后实际上仍首先用于保工资,用于事业发展的费用就极少。同时,由于近年恰遇事业单位工资改革,同没改制的事业单位比,剧团职工工资待遇下降,影响职工工资积极性。财政每年拨款项目经费,仅能保证人员一定比例的工资和缴纳极高的各项保险基金。存在着办公场地不符合排练要求,无房无产权,频繁搬家等问题。由于经费不足,院团的演出设备也多年没有更新,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每次演出都要租借灯光音响等设备,加重了剧团的负担。由于演出成本愈来愈高,演出市场机制没有形成,对于一些还未能适应市场的剧团来说目前是少演少赔,多演多赔。此外,由于无资金投入,使剧团里有潜力的剧目不能走得更远。
四、人心不稳
改制后的剧团困境让一些从业者无所适从,情绪不稳定,剧团内有出路的都在自寻出路,有的自己开网店,有的出去搞教学等等,甚至有人泡夜店,陪酒,导致了剧团在民众心目中地位下降,那种艺术家的光环早已淡去,过去剧团招生门庭若市,而今却是门可罗雀,对于一些有潜质的孩子,还需费心去做家长的工作。
为了让改制后的剧团更好发展,我们建议:
一、政府在剧团转制扶上马后还应继续送一程。
各地可在现有对国有剧团投入的基础上,采取下列举措帮助改制后的剧团发展。
1、多购买服务。对一些已处在濒危境地的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存剧种所在的剧团,单靠目前市场已无法生存,应进一步加大向他们购买服务的力度,让他们通过更多的到基层开展文化惠民的演出,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培育壮大观众群体,以达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和自身发展的双赢。
2、以奖代补。可利用目前各种各样的调演、会演平台,通过具有权威性的评奖,对获奖的剧团予以重奖,以鼓励剧团创作优秀作品,引导剧团不断探索提高艺术水平的途径。
二、探索创新改造后剧团发展新模式。
1、打造尖端团队。应指导并帮助改制后的剧团组建以现有的优秀表演艺术家为核心的尖端演出团队,为他们营造能够在演出市场上以更具竞争力的方式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奖励、分配应根据他们的演出情况向他们倾斜。
2、完善剧团管理。从事业到企业,对剧团而言是一个质的转变,要有一个相当长的适应时期。因此,对改制后的剧团,有关部门不仅不应撒手,反而应进一步加大对剧团管理的指导力度,帮助他们建立以提高效率为核心的管理机制,让奖励、分配政策向一线演员倾斜,让多演多得成为剧团分配的原则,改变有的剧团按行政职务分配的不正常现象。只有演员争先到一线演出,一线才会有好演员,才会有好节目,才会后续有人,才能达到剧团改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