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医患冲突不断,看病难看病贵两大难题难以破解,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医疗人员相对总人口所占比例低,地区间分布不均衡,优质医疗资源多集中在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且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老年性疾病、慢性疾病呈现多发、高发趋势,高龄、失能老人的增多,对于医疗护理的需求更是不断增长,将进一步加剧医务人员不足问题,导致医疗资源愈加紧张,医患矛盾更加突出。为此亟需突破医护人才困境,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难题。
一、医务人员不足的原因
1.医疗人员编制体制落后于实际所需人员数量。临床人才入编扩编难,以及医疗机构内非临床一线人员占用大量编制名额,造成临床医护人员编制严重不足,一线一直处于缺编缺人状态。实际医护比、医护床位比多达不到标准,造成一线医护人员长期超负荷工作,由于年龄体质等对超负荷工作承受能力有限,导致一线人员特别是护理人员不断谋求转入二线三线,加重一线人员的缺乏,形成恶性循环。目前很多医疗机构不得不采用不懂医学的家政公司人员充当护工来分担护理人员工作,造成护理质量不断下降,影响整体医疗质量。自从医改后基层医疗偏重公共卫生,社区医生大多以建立社区“健康档案”打造公共卫生体系为主,影像检查不搞了,住院床位也没有。有市民戏言,到社区医院就是开点药,挂个水,有时候小孩子连吊针还不给挂。这样一来,市民对基层医疗的信任度下降,“看不好病、配不到药”成了市民吐槽基层医疗的重点,有病还是到大医院看。
2.医疗价格采用政府定价,医护人员医疗价值低估,造成一线医护人员不断流失。虽然随着经济发展,诊治费目前已在提高,但进程缓慢,医疗服务价值严重背离实际价值,医护人员付出与收入严重脱节。且由于公立医院早已市场化,实行自负盈亏,医疗价值的背离不得不靠药品等商品销售来弥补,导致了医疗机构的逐利倾向,在国家医疗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造成了百姓医疗自费支出多,形成看病贵的感受。
3.暴力伤医事件不断,严重影响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医护人员人心不稳,人才流失增多。目前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两极分化日益严重,社会矛盾多发,百姓心态失衡,对社会的不满又无处宣泄,而医疗关系每一个人,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体验导致了对一线医护人员的不满,由此医患矛盾加剧,加上媒体不实报道的助推,很多百姓把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借医疗纠纷的名义也一并宣泄到医护人员身上,在此医患背景下,医务人员能转行的尽量转行,能躲则躲,消极工作,进一步加剧了看病难。
4.医疗人才培养周期长,投入大,医学院校学生报考率及生源质量不断下降。医学生往往需要完成硕士或博士,才能进入临床,学制较其他专业长,且需经临床多年继续培养锻炼才能独立开展医疗工作。同时目前政策要求年轻医务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本意是提高医疗水平,然而实际上加重了年轻医务人员进入医疗行业的投入成本,导致现有医务人员基本不愿意子女从事医疗临床工作,而社会上由于伤医事件影响更少有优秀学生选择医学院校。
5.目前我国在医疗康复专业方面开展较慢,缺乏康复专业人员。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将需要大量的康复人才,但是目前只有少数大医院有康复专科,难以适应老龄化社会需求。
二、建议
1.改变人事编制制度,扩充医务人员队伍以提高医患比例。根据医患比和床位比设计更合理编制,同时向临床一线倾斜人事编制,以解决一线编制不足问题。
2.继续加大医疗投入,制定合理薪酬体制,建全社保制度。根据医务人员高投入高风险行业特点的制定符合合理的薪酬体制,能够体现多劳多得,打破目前公立医院仍是吃大锅饭的形而上的绩效工资制度,同时充分提高医疗服务价格体系,控制药品价格不合理增长。
3.暴力伤医违法犯罪行为将受到法律严惩,提高其犯罪行为的违法成本。针对当前医疗纠纷和医患矛盾仍较突出的情况,除了各级各类医院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各类矛盾纠纷,增进医患沟通,畅通投诉渠道,妥善解决患者有关诉求。同时,进一步健全医患纠纷调处机制,公开、公平妥善化解矛盾。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更多地关心、支持卫生事业,理解、关爱医务工作者,积极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创造良好医疗环境。伤医辱医行为将会受到法律惩处,公安部门对暴力伤医行为实行零容忍,让暴力伤医事件不再发生,至少不再以暴力的手段解决问题,缓解医患紧张的关系。
4.医学院校可增加养老医疗护理的护理人员的医学知识教育培训。建立专业化、规范化的医养结合服务人才长期培养机制,引导并鼓励医学院校招收老年医学护理和老年照护专业的学历教育,及时大量补入社区和养老机构,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养老服务业的人才年龄和知识结构,配备足够的护理人员,建立一支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专业化服务的职业化队伍,采取定向委培等方式培养专业老年护理人员,在具有专业培训能力的大型养老机构,建立养老护理员培训和实习基地,对护工进行专业培训,持证上岗,从多方面进行培养扩充医疗护理人员数量。
5.重视医学规培人员的规培期间的合理薪酬保障。医生是前期投入极大的行业,虽然是特殊的职业,但是从业者毕竟也是人,医生是一个职业,是一个人群的谋生术,也要将医生当作自己谋生的饭碗,调动培训人员的积极性,最终达到培养大量高质量医疗人才使医疗人才配备均衡化解决因不均衡产生的看病难的目标,不能让规培生沦为培训基地廉价劳动力为其创收。给予规范培训阶段中的医师丰厚的经济保障才是重中之重,经济条件不允许可以小范围缓慢开展。
6.采取大医院与社区医疗形成结合体的方式,缓解市民“看病难”问题。有些只能在大医院治疗的复杂病种也要基层配合筛查患者,基层的筛查能力急需提升。还有一些大病,病因诊断主要在大医院,但是日常服务在县级医院甚至是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医务室。“医联体”模式的运行,将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大病的医疗服务实际上也包括预防、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康复等等,引导患者有序就医,分级就医,建立合理的诊疗格局和秩序,不断推进医疗改革步伐。